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

享‧設計 Share & Enjoy

球壟罩在不景氣的光景之下,近300位臺灣設計工作者仍抱著熱誠,以自發性的串聯力量,為了2009年8月底將在臺北舉辦的「台灣設計師週」系列活動,努力籌備、創作設計中,期盼繼續和國人「分享」和「展現」如何藉由「設計」帶來更美好、讓人更愉悅的生活。

臺灣設計師能量的群聚展現

以 往,臺灣設計師經常隱身於品牌形象之後,少見展露設計師個人風格的創作。然而自2006年起,臺灣開始出現一連串設計師運動,「台灣設計師週」即是一例, 這是由設計師們自發組成的「台灣設計師連線」,整合串連設計師週所有活動,最大的特色是「主題設計」聯展,多數作品由目前職場上第一線的職業設計師在工作 之餘,自發集合以同一主題進行創作,較為概念、或所謂的「design art」的行式表現。

自 2006年舉辦以來,皆設有核心展場,並擴及臺北、臺中、臺南等地, 2007年以《Let’s Talk-對話》為題,在誠品書店信義店舉辦,2008年的《Design & Beyond -設計與超越》,主要在信義公民會館展出。今年也不例外,預計將於華山創意文化園區,以《享‧設計-Sharing & Enjoy》為主題,期盼藉由參展的臺灣設計師們分享彼此的創意,更能與參觀民眾一同享受設計。
《享‧設計-Sharing & Enjoy》展出搶先報

台灣設計師週雖然僅辦理3年,但蓄積了臺灣設計產業近40多年的豐沛能量,過去2屆已成功創造了話題效應,今年期望與更多不同與設計相關的團體、組織、企業串聯,同時因應臺灣設計師對設計發聲平台的需求與期待,將逐漸擴展活動內容。


3 則留言:

  1. 對於這種活動說實在我還滿有興趣的~
    看來之後應該要多多詢問你呢 : )

    回覆刪除
  2. 還蠻棒的台創這次規劃的不錯有音樂有市集有展覽
    改天我們會再PO現場照片上來唷
    台灣這種活動越來越多了
    你也可以看看接下來10/2號台中也有設計博覽會喔!
    (右邊有連結)

    回覆刪除
  3. 台灣設計產業發展至今40餘年,目前還沒有揚名國際的精彩表現。如何讓設計人不僅懂設計,更知道如何結合生活與實用性,用有效的行銷方式來推廣設計產業?

    2009第三屆台灣設計師週在8月26日到9月6日舉辦。
    (Brain.com 台北 2009-09-15)用紙做的沙發、想要從裡面掏錢時,會尖叫的錢包,或是可以測試雨水酸鹼度的雨傘,這些令人意想不到卻又貼近生活的創意設計,為第三屆台灣設計師週吸引了超過七萬人次。

      今年的台灣設計師週在9月6日正式落幕,從參與人潮增加的狀況來看,設計在台灣已經是個越來越夯的領域。而這次的主題為「享,設計」,提供國內外、個人與設計團體之間的設計分享。

      事實上,近年來行政院積極推廣六大文創產業,也舉辦了許多設計類型的活動來推廣設計產業,且預估在2009年設計服務業產值高達新台幣810億元、出口400億元,在這些數字中似乎隱約可以看到這個產業無限的商機。

    掌握人潮 創造效益

      這次由台灣設計師們所策畫的活動,為吸引設計工作及相關企業的創意,首先,串連了7家包括產品設計、建築設計和廣告公司舉辦「Open House開放日」,對外開放一天屬於他們自己的創意空間,提供消費者參觀,且有機會與設計師對談,吸引了不少人爭相報名。

      為鼓吹廣大消費者來一探究竟,主辦單位同時也使用了微格行銷,在Plurk(噗浪)上將各項訊息即時發布,並搜尋關注台這次活動的 Plurk使用者作串聯,引起了關心設計產業的網友們熱烈討論,短短不到一個月,朋友與粉絲的數量加起來就超過三百人,到現在噗網上還持續延燒話題;另外也針對非設計族群利用廣播電台進行宣傳。由於有邀請到許多國外的設計師,因此也引起了德國與荷蘭的新聞討論報導,免費的將訊息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。

      而一連串密集的宣傳活動,也為主辦單位帶來了相當大的效益。這次活動,得到了超過80則的媒體露出;在「華山1914‧創意文化園區」售票的展場也賣出了3萬張以上的門票,這部份估計有超過新台幣300萬的收益;週末設計市集25個攤位的收入目前尚未結算,但光是華山1914本身內部的設計品販賣部,就有新台幣39萬的收入。短短10天,靠著人潮的聚集,展現了設計產業的潛力與無限商機。

    如何從危機中找出商機?

      雖然從人潮的掌握而得到活動的預期效益,但離行政院預估設計服務產業的百億目標,似乎還有很大的距離,光靠活動熱潮是無法激起產業長期火花的,那該如何永續發展?台灣的設計產業究竟還面臨怎樣的問題?

      身為設計人又是這次設計師週的執行統籌廖軍豪表示:「台灣設計產業發展這麼多年,卻沒有人真正認識,或知道比較具代表性的設計師或是設計公司。這顯示了一個事實──現今台灣的設計產業還沒到藉由服務客戶,也服務到設計本身,這也是設計產業永續發展的危機。如何讓台灣的設計產品也能夠像北歐或義大利一樣行銷全世界,絕對是目前很重要的課題。」廖軍豪也建議,台灣設計師應該要多在台灣或國際間參展露出,並且有效延伸設計產品的產業價值。

      另一個問題是,雖然台灣設計師週有與便利商店合作,把去年設計師週出現的設計,放在7-ELEVEn通路展售,商品銷售狀況甚至比起在商家用寄賣或是自行銷售都來的多,但這個「台灣設計師週-買設計」活動卻只持續一個月,只能讓沒有參與到活動的消費者短暫接收到訊息,對此,廖軍豪也表示:「與7-ELEVEn合作是需要檔期配合的,活動後沒有持續合作下去的確十分可惜。往後,當然希望能夠讓這些商品常態性的在生活通路銷售,讓設計深入每個人生活中。」台灣的設計人看到了大眾通路這個商機了,但,大眾通路看到設計這個商機了嗎?這個問題值得深思。

      其實在今年的展覽中,我們看到了許多不同以往的設計,這些想要深入一般日常生活的作品,將原本單調的家具用品,結合設計的巧思,功能不變,卻多了美觀與質感。只可惜,這類的商品只有在設計師週中密集露面,其他時間好像又消失在消費者眼前了。

      近年來有許多設計工作者都推出自己的設計品牌、成立個人設計工作室,但事實上,這些個人品牌力量有限,比起中大型企業也較偏小眾市場。懂得設計的人,卻不懂得行銷自己和作品,似乎有點可惜。若能有公司專門為這些設計品找出消費族群,進行市場區隔,再將這些創意加以包裝,策劃行銷,有計劃性的量產,未來台灣的設計產業應該是商機無限。

    回覆刪除